隨著發現確診病例并啟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機制以來,我區針對疫情先后出臺關閉景區旅游區、停止文化娛樂活動、飯店取消聚集性宴席等有效地隔離和防護措施。每天看著確診病例、疑似病例數字不斷增加,朋友圈里發出的各種信息真假難辨,在家悶得慌又不敢出門,想出門卻買不到口罩,這種種現象讓不少人變得焦慮、憋悶、易怒。更有甚者會發生恐懼心理,徹底閉門不出。人們出現以上現象,都是得了不同程度的“心病”,需要進行自我疏導調解,更重要的是要科學看待疫情,對病毒傳播有正確的了解,堅定會戰勝疫情的信心。
專題1 面對迅速蔓延的疫情,你可能會產生的心理困擾
一、陷入恐慌
因為擔心自己和家人會否受到感染,感染后會出現什么后果,不知道疫情什么時候才能得到控制以及鋪天蓋地的疫情消息,都容易讓人產生擔心害怕、焦慮緊張的情緒。
應對策略:
1. 全面認識疾病,減輕對未知的恐懼。大家對于新型冠狀病毒的恐慌很多都是因為對它的感染渠道和后果不夠了解。我們可以多收看新聞和相關介紹,對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途徑及后果進行了解,并做好科學有效的預防工作,如少出門、戴口罩、勤洗手、不與傳染源接近,隔離傳染途徑,要重視防疫,但不必過于恐慌。
2.不要短時間大量瀏覽疫情信息,尤其是小道、負面消息,要擺正對疾病的認識,避免被謠言影響。
(1)只關注幾個官媒,如“人民日報”、“新華社”。這里的信息最及時最權威。
(2)重點看官媒發布的科學知識,經歷疫情也能長點學問。
(3)關注單位、學校、社區、村委會的通知。
(4)不要受個別事件的影響。網絡上轉發的一些個別事件特別容易引起個人情緒反應,但總體部署才真正對所有人有影響。
(5)每天關注疫情的時間不要太長,減少刷朋友圈的時間,尤其不要在睡前刷。
二、煩躁不安
由于疫情的嚴重性,大多數人都響應號召待在家中,長時間的不能出門容易讓人出現煩悶、焦躁的情緒;疫情帶來的生活上的不便也讓人心生抱怨甚至煩躁不安,這些情緒會造成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下降、食欲不佳、睡不好覺甚至做噩夢。
應對策略:
1. 盡量保持平常的作息,吃好三餐。過得越日常,越能讓自己掌控生活節奏,越有利于保持平和的心態。
2.學會放松,在精神緊張的時候,可以試試深呼吸放松法等辦法,讓自己學會松弛平緩地生活。
吸氣:深深地,慢慢地,大吸一口氣,直到吸不進去,屏住;
呼氣:慢慢地,輕輕地呼出來,呼出來,呼出來;
然后,重復上面的步驟3~5次,可有效緩解情緒煩躁。
3.適當宣泄。心情煩躁時,可通過適當的運動、跳舞、唱歌或大聲喊叫等方式進行情緒發泄。你可以在客廳做做廣播體操,和朋友在視頻里飚一下新學的舞步,都能很好地調整心態。
4.注意力轉移。在假期中可制定每日的學習計劃或想做的事清單,比如看書、聽音樂、寫字、抄書、打游戲(時間不要太長)。既讓不能出門的時間得到填充,也讓煩躁不安的情緒得到轉移,舒緩身心。
5.跟家人在一起的,認真地跟家人一起做家務和聊天,哪怕是說廢話。剛開始可能不習慣,說著說著就習慣了。聊點有趣的,不要老指責、不要只吐槽。沒有跟家人在一起的,也要注意跟家人和朋友保持聯系,打電話、視頻聊天都可以。
三、負能量爆棚
不斷飆升的確診案例、對疫情信息特別是負面信息的關注、被耽誤的學習和工作、親人的隔離等,都讓我們的負能量不斷積累,讓人變得愈發敏感焦慮,覺得生命太脆弱了,造成注意力不集中,思考能力下降、對未來失去希望等情況。
應對策略:
1.遠離散發負面情緒的人和事。人的情緒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當意識到負面情緒過多時,可遠離散發負面情緒的人或暫停接收負面信息,再進行自我心理調節。
2.學會和自己對話,增強戰勝困難挫折的信心。人都有自言自語的特殊能力,無論是大聲說出來還是在心里默念。我們可以利用這個能力,自我鼓勵,幫助自己度過難關。我們可以這樣告訴自己:“這是一段重要的經歷,以后想起來一定很有意義”、“我會讓自己過得很好的”、“現在是特殊時期,有點負面情緒在所難免,我不會讓恐懼、焦慮打敗我”、“不讓出門是為了自己好,生氣并不能讓我更安全”……
3.傳遞積極信息,保持正能量。負能量最容易傳染并且蔓延,處于疫情壓力的我們應該使自己注意積極信息,保持積極心態,同時也向他人傳遞積極的信息。個人的積極態度是對疫情前方的支持,也是對家人、朋友、身邊人和自己的有力支持。
4.避免做出重大的人生決定。疫情帶來的壓力可能讓我們長時間處在壓力的情緒中,這時,思維也容易受到情緒的影響。我們的想法會更狹隘、更單一,更容易鉆牛角尖,或陷入惡性循環,以至于沒有辦法像以前一樣做出客觀、理性的決定。因此,疫情當前我們要避免做出重大的人生決定,要更多地照顧好自己的情緒,讓自己處在相對平復的、穩定的狀態中。
面對疫情,我們要相信祖國,相信奮戰在一線的醫務工作者,更要相信我們自己,只要積極面對,有效防護,疫情并不可怕;只要我們萬眾一心,奮力抗爭,定能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專題2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如何保持正向思維?
面對新冠病毒肺炎時,我們可以運用一下的方式進行思考。
1. 不要只往壞處想。很多文章也許只是販賣焦慮,每天的資訊里,其實正面信息多于負面信息。我們可以留意事實和數據,根據事實,判定自己的擔憂是否合理(比如:發病率、死亡率、治愈率、新的藥物、城市和鄉村的管理新舉措等等)。
2. 肯定自己的個人能力。我們可以多回憶一下,以前遇到的危機中自己是如何化險為夷或是平安度過的,由此重新肯定自己擁有的個人能力,堅定自己可以平安度過這次難關。
3. 用合理的態度看待事情。我們可以用更廣闊的角度來了解問題給我們帶來的影響,認識到問題帶來的影響是短暫的,以長遠來看目前的難關終將成為過去。將注意力集中在目前自己可控的事情上,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4. 保持對前景的盼望。在目前相對危急的時候,我們要學會欣賞當下的美好,那也許是自己自制的美味早餐,也許是孩子在唱新學會的歌謠。同時,也不要忘記向往更美好的未來,比如,很快天氣就轉暖了,病毒怕熱,我們很快就可以自由地出門奔跑了。
如果很擔心自己和家人可能會受到感染,心里壓力山大,那么我們可以這樣想——
1. 不能肯定將來會怎樣,但至少現在我和家人還是很健康的。
2. 我可以提醒自己的家人,保持個人和家庭衛生,出門戴口罩,勤洗手,盡量不出門。
3. 我可以加倍留意自己和家人的身心健康,讓自己有開心快樂的好時光。
4. 如果我真的生病了,醫護人員和家人都會幫助我,和我一起面對。
專題3 疫情面前,我們該如何尋求專業的心理援助
如果你或周遭的人有下面的感受或狀況,并持續超過兩周以上,請盡快尋找專業的心理援助。
1. 恐懼,無法感受安全
2. 對自己或其他任何人失去信心
3. 自尊喪失,感覺羞恥,痛恨自己
4. 感覺無助
5. 感覺空虛
6. 感覺變得遲鈍、麻木
7. 變得退縮或孤立
8. 睡眠狀況惡化
當因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而出現恐懼、緊張、焦慮等應急障礙時,我們可以找尋專業幫助或者撥打心理熱線電話。
廣西高校心理援助咨詢熱線和網絡輔導服務
為幫助我區社會大眾和廣大師生以更加理性平和的心態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教育工作委員會、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組織區內有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的專家教授組成專業的心理支持團隊,在疫情防控期間為我區社會大眾和廣大師生免費提供心理援助電話咨詢和網絡輔導服務。
1.服務方式
(1)疫情防控期間每天上午8:30-12:00、下午3:00-6:00可直接撥打心理援助咨詢熱線進行電話咨詢。
(2)疫情防控期間可全天候發送電子郵件進行咨詢。
2.其他說明
(1)需要咨詢時,請根據個人實際選擇其中一所高校的一種聯系方式(電話或發送電子郵件)進行咨詢,其中電話咨詢請在指定的時間范圍內進行。
(2)無論是電話咨詢還是發送電子郵件咨詢,一般會在24小時內由所咨詢高校的專家進行口頭回復。為方便回復,請咨詢者告知本人的姓氏、性別、籍貫、聯系方式(如手機、微信號、QQ號等)、身份(如確診患者、到醫院就診的發熱患者、疫情防控一線工作人員、普通公眾、高校師生、中小學師生等),并簡單描述個人目前面臨的主要心理問題。
南寧12355在行動
疫情期間,南寧市青少年0771-12355熱線增設疫情防控心理疏導服務,心理老師全天在線解答咨詢,為青少年可能產生的負面情緒“防疫”,為疫情防控盡最大的努力!
“青少年12355”小程序隨時接受網絡咨詢,通過微信公眾號“團中央權益部”(ID:TuanLaw)點擊自定義菜單欄目12355或“在線咨詢”即可打開小程序。
(文/圖 郭亞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