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鮮明指出,“必須增強文化自信,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古詩詞作為中華燦爛文化的見證和主要記載形式,不但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更蘊含著伴隨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厚重力量。為引導學生熱愛祖國文化、傳承優秀傳統文化,10月27日晚,校團委在學校至善樓多功能報告廳舉辦桂物思政大講堂(第六期),邀請公共基礎部語文學科高級講師蒙慧敏老師做“古詩詞魅力與文化自信”主題授課,24級各系部代表共200余名學生代表到課學習。
蒙慧敏從古詩詞的歷史地位講起,介紹了古詩詞的起源與發展,以及歷代文人墨客的成果與貢獻。蒙慧敏強調,古詩詞的文化價值難以估量,其既是語言藝術的瑰寶,也是思想情感的載體;詩人不但借詩抒發情感思緒,也凝結了古時候一些質樸的人生哲理。
她說,古詩詞中寄托了古代文人對國家興衰的深切關懷。以李清照的《烏江》為例,既有豪邁壯志、又有家國情懷,更體現了愛國的精神;而王昌齡的《從軍行七首·其四》,其“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借著寫景也描述了邊關將士的忠誠精神和辛苦付出。蒙慧敏表示,古詩詞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既弘揚了民族精神,也傳承了文化遺產。
蒙慧敏展望了詩詞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發展,包括在教育中的應用、在流行文化中的傳承,以及在音樂、喜劇中的創新和演繹。蒙慧敏指出,除了傳統的一些文化載體和平臺,隨著科技的發展進步,數字化也為詩詞插上了再次騰飛的翅膀,其影響力也會逐漸擴大,在全球范圍內產生更大的影響。
到課同學紛紛表示,一定會認真學習、傳承傳統文化,切實為社會做出貢獻。
來源:校團委 圖:校團委記者團 文:王心雨 編輯:楊建彬 鄧思曉 校對:陸培琪 王暢 審核:甘文婷 唐金玉 李存